| 
View
 

1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陳玉水 8 years, 4 months ago

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 心得 (陳玉水) 

 

  這是我第一次來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簡稱宗博,位於台灣新北市永和區,覺得非常新奇,沒想到在繁忙的臺北,所存在如此帶有照顧心靈作用極大的美妙地方。「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是全世界首座以世界宗教為主題的博物館

 

  館內展出十種世界主要宗教之文物:佛教道教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神道教、古埃及宗教、馬雅宗教。另外還有台灣傳統信仰

 

  博物館總共有兩層,共有十五個展覽區,每個區內設計佈置奇特有趣有別於宗教給人的嚴肅感,例如:世界宗教展示大廳,展示世界十大主要宗教的儀典、器物及該教在台灣的發展,提供參觀者更深入認識世界各大宗教的機會 ; 生命之旅廳,藉由文物、影音及硬體設計材質的變化,呈現出生、成長、中年、老年、死亡等生命五大階段中人與宗教的互動關係。

 

   館內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從來未看過同一館有擺放多元的宗教信仰。聽說是因心道師父認為地球上不應該有國籍及宗教信仰的分別,所以建立此博物館的原因是希望藉由館內有關於世界宗教事物的典藏、展覽、研究、出版等活動,以增進大眾對世界宗教共同的認識,進而學會對不同信仰擁有包容與尊重的態度,並提供大眾一個正確認識宗教而不過分沉迷其中的管道, 可以說是一座珍藏人類靈性的博物館。那天來參觀時間有點少(下午有課還要上),所以我覺得不夠時間詳細欣賞、研究館內所有東西,很可惜。但是之後有時間我一定找朋友一起再來看看才行。

 

 

 

 

 

     楊小津課後心得───宗教博物館參訪心得

    平時因為沒有宗教信仰,總覺得"宗教"和我的關係並不密切,也沒有關注過,今天參訪了宗教博物館,才引發了一些對宗教的興趣。但因為後面還有課,沒辦法看完,瞭解還不夠深入,所以下面僅簡單談談它的特色。色。                           1。室內設計風格。

    哈佛大學宗教系所的室內設計方式 充滿異域特色,同時和主題有很強的連貫性很容易把握宗教的初步知識。

    例如:"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宗教和人之間的關係)--水幕牆(宗教淨化心靈)--朝聖路徑(宗教改變人生)--不同宗教起源比較(文化沒有好壞,瞭解周圍人的信仰才是判斷自己宗教取向的明智之舉,但最起碼應該有所瞭解才有資格比較,宗教起源比較的展示就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宗教專區的進一步深化主題(用一些常用的意象來加強我們和宗教之間的關聯)

    2。博物館介紹的不僅是宗教,它更關注生命的產生和發展,比較其他博物館僅關注相關主題,這個設計更加人性化。

    例如: 對生命的解讀:從出生、成年、年老到死亡,每個階段都有影片、文字說明、及一些相關主題的實物。

    3。導覽員的講解深入,簡潔,方便抓到精髓。

    4。全方位,多角度的訊息介紹,可以令參訪者結合自身的偏好更好的加強需要瞭解的內容。

    能讓不瞭解的人由不知道到有興趣去關注,是這個博物館最成公的特色之一,我今天的參訪雖然很短,但還是很有收穫的。

 


埃及與西藏生死觀對比(王美婷) 

 

     在此次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訪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各宗教或文化對於生死觀的看法。「死」之於華人文化圈乃是避諱之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醫院並不會出現4樓,房子門牌或車牌都忌諱使用與死諧音的數字4,對死避而不談的我們往往就這樣忽略了生命末期的關懷。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故筆者想就參訪中導覽員介紹的兩個持極端角度的生死觀來做延伸。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復生,故才會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木乃伊與金字塔等事物。死亡之於他們只是個邁向生命可能無限繼續下去的門檻而不是人生的終點。在這種對死的觀念下,他們認為只要人的肉體保存完好,靈魂總有一天會回到肉身復活。故此,埃及人發明了以香料來保存屍體的技術,並建造金字塔以放置死者的肉身,他們相信人類的靈魂將會在肉身所放置金字塔重生並獲得永生的能力。古埃及人此思考生命的方向主要收到太陽運行作息的啟發,他們相信死亡就是太陽沈落後黑夜,但白天總會再次到來,故他們推斷生命也應當如此,終會有復活重生的一天。

 

     相較于古代埃及人對於生命與肉身的執著,西藏人對「死」的看透如羽毛般輕盈。西藏人普遍都信仰藏傳佛教,佛教認為肉身只是人類意識寄存的皮囊,一旦人逝世後,他的意識會離開肉體(即中陰身),經歷輪迴。在西藏家庭裡,若家中有成員即將過世,家人就會將他移至特定的房間,並摘除身上的首飾或配件等,好讓靈魂在死後不會眷戀自己身前的肉身而停滯不前。西藏人視死後肉體能以天葬的方式「埋葬」為福報,認為有福報之人才能以此方式了結此生的肉身。死者的遺體會在餵禿鷹前會進行一系列超度等宗教儀式,這同時其實也體現佛教中的獨特生命觀念。其中導覽員介紹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死者的肉體餵了禿鷹後,禿鷹也會因已果腹而不再覓食,這同時也避免了殺生行為。

 

     「死」在我們一出生知道是人生必然的終點,其或許不可力抗,但至少我們能確定自己在離開這世界的時候,曾經在這美好的世界好好生活過、貢獻過。


     緬甸宗教衝突心得(李清清)

 

 

 

           提起宗教讓我想起緬甸發生的宗教衝突的事件,因此想要跟大家分享。緬甸有許多宗教,但大的宗教有佛教與穆斯林教,佛教大概占了90%,但兩大宗教間常因一些誤會而打開殺戒。穆斯林教大多在曼德勒與孟加拉,因此發生事情多在這些城市的附近。20123月在密鐵拉因為金飾店的紛爭進而演變成宗教問題。因此引起了緬甸佛教徒的不滿,帶人去將穆斯林的寺廟燒毀,也造成了許多的傷亡。這場戰爭也引發了許多的問題與質疑有人認為這是宗教間的衝突但有人也認為是政治間的利益問題。我覺得任何的宗教問題都與國家的政治理念相關。列如,羅興亞人世代聚居於緬甸邊境,是七八世紀以來,由阿拉伯及伊朗商人,與孟加拉人及緬甸土著不斷融合的混血民族,是長居於此的少數民族,但因羅興亞 人信奉回教,緬甸軍政府一直不承認他們的國民身份,在無根的熟悉土地上逐漸被邊緣化,連自由活動及結婚等法律權利也遭剝奪,淪為人類在種族和宗教爭鬥之中


宗教戰爭

李鴻清-40385233I-應華系二乙

 

     宗教戰爭是宗教爭鬥中的一種方式。它大概可以分為使用戰爭手段的戰爭方式,說教爭鬥和恐怖活動等。宗教戰爭它與政治是息息相關的。宗教戰爭中歷史上有發生過很多。例如:在歐洲,宗教改革後發生了數百年的革命和戰爭,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它的戰爭才結束。宗教戰爭 可以分為 宗教對外戰爭,如:十字軍,聖戰,和宗教內部戰爭,如:三十年戰爭。而一旦發生宗教戰爭就意味著 將會有很多無辜的人死亡。有時候 宗教戰爭比一般的戰爭要來的更慘烈,更恐怖。

     而從2012年6月左右到2013年的時候 緬甸也發生了多地區的佛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戰爭。而事件的源頭是 若開邦那邊開始的。然後蔓延到密鐵拉再然後臘戍這邊。而若開邦那邊是因為三個羅興亞人搶劫與姦殺一個若開族女性而拉開了緬甸佛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互相報復的宗教戰爭。而蔓延到密鐵拉是因為金飾店的紛爭。然後又從密鐵拉蔓延到臘戍,而怎麼蔓延到臘戍那邊呢是當時因為兩個種族之間受到戰爭的影響下,一位中年羅興亞人用汽油澆一位緬甸女孩後 直接點火而引起的。緬甸佛教也帶領緬甸民眾進行了一系列的報復動作,如:燒毀伊斯蘭教寺廟,打殺羅興亞人等。造成了至少數百人死亡,千人以上淪為難民。那兩年雖然規模可以說不是像歷史上面的那樣 讓有些國家一半以上的男性死亡這麼誇張。但是像現在這樣的世代 發生這樣的宗教戰爭也可以說是中小型的戰爭規模了。所以宗教戰爭比一般戰爭要來的更慘烈。 


宗教改革帶來的改變 (陳瑞琪 應華106)

 

      宗教改革是於16至17世紀的時候發生的,當時西方基督教內部進行分裂而後期變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由馬丁路德所提出的綱領帶出反對者不滿羅馬教庭的結構、儀式、領導模式等等而希望創立他們理想中的基督教會,但當時雖然成功分裂了成為現今的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但是分裂之後的日子均成了雙方的戰爭。由於當時宗教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很大,為了確保教會的勢力和信眾的穩定,兩方均進行各種形式的戰事,雖然最後還是停止了雙方的戰爭,但對於後世的人而言因為宗教的分裂之後促進了共同信仰的彼此造成了不和諧的關係。

     到了21世紀,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兩個教派的影響之下,兩教信徒們之間的關係。我曾經分別在基督教學校以及天主教學校念書,基督教學校對於天主教會的歷史避重就輕,反而主要講述基督教的優勢,而天主教則是如何的不同以及比基督教「不正統」的原因。在天主教學校的時候,天主教著重於描述兩者之間緊密的關係,並主張歷史基督教會是從天主教會分裂出來,理由是因為基督新教有各種不同的理念等等。雙方教會的教育之下存在了歷史遺留下的影響。而更有些基督新教徒會惡意評擊天主教會是「邪教」或者是「拜聖母」之類的言語,並非單純一個人的案例,而是在基督教徒的氛圍下出現這些言論。而天主教會的教育方式則是主張和平但仍然註明只是單純因為教會理念而分裂,但仍然相信同一位「主」。對於我的觀感,我覺得基督教會的一方對於與天主教的關係則採取不願意接納並且祟尚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完美的,而天主教會則是希望著重彼此是有共同點並希望減更多的分岐或紛爭,但也是有一些比較偏頗的言論。我認為宗教改革讓我們後世的教會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敵對的狀態,或者是在爭奪誰才是最原始或者最正確的真理,宗教不再單是信仰,更牽涉到很多例如政治等的因素。

      話雖如此,那也只是數年前發生的事情了,人類一天一天的進步,相對的,不少雙方教會裡面的思想也開始改變,願意接納彼此教會進行交流,雖然形式上可能還是有對立,但是反而會開始願意承認對方的存位以及相應的地位,也更有雙方認同的重點例如是基督教派的聖城是耶路撒冷的這份堅持,兩方教會是採取一致性的態度。另外,兩方宗教的包容性也經過這些年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單一跟封建,更虛心接受更多的宗教教派,並交流意見。

--------------------------------------------------------------------------------------------------------------------

宗教博物館參訪心得 應華系106李玲萱 

  參觀宗教博物館是很驚奇的一項體驗。

 首先,導覽員的知識真的非常的淵博,解說每一樣東西都一點也不馬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再者,許多宗教雖有耳聞,但是因為在台灣沒有信徒或信徒稀少,很少見到(甚至可以說從不曾見到)該宗教物質方面的產物,如宗教服飾、儀式用具。能夠親眼看見,真的很難得。最後,是整個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蘊含了好多意義。參觀這個博物館,像是參觀廟宇、教堂、清真寺一樣,本身就像是一個宗教場所。我想,宗教能夠在世界各地被創造、延續至今,當中必然有一種人類的共通的生物性驅使著。像是語言,這種任何人類社會必然存在的現象。雖然語言有種各種形式,但是其所表達的意義大同小異。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縱有無限種形式,卻不是都站在對立面上。宗教博物館雜揉了各宗教不同的面貌,台灣能夠出現這樣一個對宗教多元性包容的博物館,顯示了我所在的環境是寬容的,這是做為台灣人的幸運。 


                                                                                       宗教博物館參訪心得   -    應華106劉方琦

 

                 在這次的參訪前,我曾在上學期選修的「宗教概論」中聽過宗教博物館,但是後來因為同組組員對清真寺比較有興趣而沒去成,很高興這次終於參訪了這間博物館。

                參訪一開始,導覽員就讓我們往上看,只見橫梁上寫著「百千法門,同歸方寸」這八個大字,意思是宗教雖然有很多流派,但其作用都是提供人們心靈上的歸宿,使人們身心安頓;而宗教博物館創立的目的正是希望能透過宗教共存,讓人們有機會去認識其他宗教,進而找到能使身心的力量。宗教共存的特色在博物館中隨處可見,不管是朝聖步道上所畫的各種朝聖者的身影,還是金色大廳裡用不同宗教用不同語言寫著「愛與和平」的布條,都一在地呼應著「百千法門,同歸方寸」這句話,所有的宗教在博物館裡和諧交匯著,毫無隔閡。種種的設計不禁讓人佩服設計團隊的巧思,也慶幸在台北就能參觀到內涵如此豐富的博物館。


 

合瓊玲40285228I應華106  宗教博物館 心得

 

我那天有去了宗教博物館,如果今天老師沒有帶我們去参觀我也因該沒有機會果來了。我們到了二樓我們注意的是水幕牆,經過水幕牆,手中撫摸著從水幕牆流下來的水,感覺心靈被洗淨了,再走過長長的長廊,思索著生命的本質。接著我們走了朝聖步道,看到許多宗教與朝聖人的照片有修女,和尚,道士等等等,走完了朝聖步道導覽志工提醒我們地上的條紋有分黑色和灰色,黑色的摸起來比較粗糙象徵人生剛開始的挑戰,灰色的摸起來比較光滑,象徵著人生會越來越順利。

老師今天帶我們去參觀的地方讓我學到了很東西。這些宗教我雖然以前都聽過,但是我都沒有很了解它,經過這次的參觀讓我更了解了。那天我覺得我們很幸運,去參觀博物館的人沒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慢慢的看,而且導覽也講解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宗教博物館的建築物很漂亮雖然裡面沒有很大可是在這裡我們得到很多新的知識 ,也謝謝老師帶我來讓我更加了解宗教,在這裡也可以認識到很多我們不知道不認識的宗教。    


    宗教博物館——劉正淑 

  去年在一次的機緣下,幫忙了宗教博物館的師傅擔任翻譯,經過那次以後對宗教有了許多改觀,要成立一個博物館,要成立一個宗教,要讓他如何正常運轉,需要多少的人力,多少的信奉者。才能成就一個宗教博物館,在與他們的交談中讓我發現當一個事情或者說事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以沒當初那麼純淨,需要維持,運轉時相對的就與金錢劃到等號。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面,僧侶都是靠別人捐款而生活的,不需要去交談,不需要做常人所做的一些為生活雜事。不過經過這次改觀以後看到他們需要交流,需要為了促進一些事情而交流,才發現大家都一樣,這是我們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那些僧侶都是為了佛事。


11

宗教博物館參訪心得

劉瀞營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一開始覺得很難去體會,帶著期待的心情,當下把心靜下來耳朵打開細細的聆聽導覽員的導覽,靜靜的感受各種宗教文化。我覺得每個宗教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人們心靈可以得到平靜做到心靜。聽著導覽人員的介紹,覺得這不只是創館理念,也包含了多元宗教發展背後真正的道理。不論是佛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創立初衷皆是予人心靈支柱、勸人行善莫為惡;同時也是提醒我們,要以開放的胸襟來參觀這個兼容並蓄的多元宗教之地。聽完導覽員簡單的介紹之後,在進入正式的參觀之前,我們在一進門口的一面不停流水的玻璃牆面,淨身以水洗滌我們的身心也灌溉我們的心靈,仿佛我們真的進入神聖的宗教之旅。水被許多宗教視為生命源頭,它可以洗滌、淨化、灌溉及維繫生命等許多不可或缺的因素,生活中重要的資源。

淨化之後開始我們真正的宗教之旅宗教博物館以巧妙的地板設計來呈現這條道路之艱辛,地面從粗操逐漸邁向平滑,象徵了朝聖之途起初都是困苦的,但越接近真理,旅途也會越來越順利。其實人生許多事情也是如此,俗語道「萬事起頭難」,但只要捱過了,事情就越越來越順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逐漸學會圓融的處世態度,和這條道路是一樣的道理。 生命之旅廳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展示了許多宗教獨特的一些儀式器物,表現了宗教珍惜生命的一面。另外一個空間分別介紹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及器物展示,還有著名宗教建築的模型。我覺得這一次的參觀不只是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其他宗教,更學到許多人生哲學。宗教本來就是一種教人安身立命、淨化靈魂的學問。我本身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只是依循我認定的好的方向而行,許多宗教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擇善而行之,便也不愧於諸位神祈了。

 


宗教博物館參觀心得 英語105 程禹縈


沒想到台灣有這樣一個博物館,雖然成立的組織是佛教團體,但是呈現出各宗教都是平等,並且要以同理心和包容心看待其他宗教,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被平均地介紹到。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充滿設計巧思的博物館,所有的軟體和硬體展示背後都有意義,從一開始的朝聖步道就很有意境,用粗糙的地面代表朝聖之路一開始的艱困還有朝聖者由最初的困惑和徬徨,末段平滑的地面則是得道後的心境,真的讓人感受到朝聖者的虔誠和堅毅。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世界宗教展示大廳和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導覽員詳細的介紹配上展示品,喚起我過去在高中和國中所學的知識,建築模型比起課本上平面的圖片更能展現出建築設計理念和其蘊含的宗教理念,我們還發現模型精緻到連建築內部的裝潢也有做出來呢!

 

 

 

 

 

 

40121134L 程禹縈 英語系 四 甲 F  
40285103I 劉方琦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119I 李玲萱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124I 陳瑞琪 應華系 三 甲 F   未出席
40285133I 李連君 應華系 三 甲 M     未出席
40285136I 王美婷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224I 陳玉水 應華系 三 乙 F     未出席
40285228I 合瓊玲 應華系 三 乙 F  
40285230I 劉營 應華系 三 乙 F  
40385222I 楊小津 應華系 二 乙 F  
40385231I 李清清 應華系 二 乙 F   請假
40385233I 李鴻清 應華系 二 乙 F  請假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