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程禹縈(英文105) 7 years, 9 months ago

 

極端氣候

新能源政策

桃機危機

水災

核一


 

極端氣候(王美婷)

 

               「全球暖化」是世界各個國家現在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因特殊地形與地理位置,台灣擁有豐富的天氣變化。但對於夏天來臨的定義,群眾都有個心照不宣的看法,就是在端午節來臨前,天氣都不會太熱,俗謠有言「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但在上週,台北的溫度竟然達攝氏37.8度,體感溫度估計為42度。台北的天氣一向陰晴不定,但如此幾極端的變化乃是近幾十年來第一次所見。另外,台北去年是近12月才迎來真正的冬天,且在春假新年期間還下了一場罕見的小雪。

 

            被極端氣候所影響的地區當然不僅僅只有臺灣,其他國家也面臨了類似的困境。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歐洲等國連日暴雨,其中法國羅浮宮甚至為了避免文物損壞而把其從地下室移至別處;印度南部迎來了50度高溫,不少流浪漢與老人因該熱浪而死亡。近年來,乾旱、熱浪、暴雨的發生愈加頻繁,很明顯是人為破壞大自然的結果,專家也預估氣候變化未來也將會按此繼續惡劣下去。許多人認為全球暖化議題與切身的直接利益連結不大,但現今乃是地球村的世紀,全球化讓國家間命運環環相扣,他國所遭遇的損害並不代表不會波及到自身國家。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賴於氣候。氣候不佳不僅會影響糧食作物的收成,炎熱的天氣也容易引起病毒的滋生與傳染,氣候變遷所引起一連串的後續影響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在經濟成長與環保之前取得有效平衡是各國間急需解決的難題。「減緩」與「調適」等字眼在每次高峰會討論環保議題時都會提到,但環保不應只靠政府單方面努力,群眾也應自省自身日常上的所為,從營造低碳日常生活開始,即出外多乘搭公共交通,隨手把無用的插頭拔掉,較少使用紙張浪費,改用線上資料整理系統等行為,這些小習慣其實無形中為我們的環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為了應變自然災害的隨時突襲,政府也需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網路平台等)或學校防災演習,教導人民有關應變措施,以讓民眾在災害來臨時能保減少自身生命財產的損失。共同維護環境是世界各公民應盡的責任,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努力,以提供我們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環境品質。


 

合瓊玲 40285228I  應華106

新能源政策

近來因氣候變遷,夏季氣溫飆高帶動用電量,加上台電電廠歲修及故障頻仍,以致上月31日電力備轉容量比率降到僅1.64%,創十年新低。在新政府一再保證絕不缺電的情況下,閣揆林全乃表示核一廠一號機若經評估安全,可思考在不延役情況下重新啟用。未料此一政策思維,對照於民進黨力主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讓社會感到突兀,尤其核一廠一號機已停機一年半,馬政府去年也沒有缺電,反而民進黨才執政就試圖予以重啟,這當然會遭到嚴厲抨擊,以致行政院被迫喊卡;政策兩度大轉彎,無疑付出極大的政治代價。

拋開重啟核一的爭議不談,新政府面臨電力短缺的壓力遠高於原先預期,因為不僅核四已經封存,核一、核二又遇核廢料爆滿問題難以解決,可能提前除役,加上各地方政府要求限縮火力電廠以降低空汙等情勢變化,在新能源開發短期內難以彌補供給缺口的狀況下,民進黨執政前「不會缺電、不會漲價」的保證,恐怕愈來愈難兌現,也難怪不少專家及擁核電者呼籲新政府能源政策即使被批髮夾彎,亦須務實面對,該改就改。  

 


水災

李鴻清-40385233I-應華系107乙

 

          自然災害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氣,水和氣候事件有關。而水災就是自然災害中的一種。水災指的是地球的水質,水域的分佈或者是流動的狀況,突然發生極具破壞率的暴力變化。造成水災的原因 大致上可以區分成 洪水,湖底噴發和海嘯 三種。當然世界各地因水災造成很多讓人悲痛的事情案列 有很多。而因洪水造成的悲痛傷害,最顯眼的 莫過於中國的黃河了。中國的黃河經常發生水災。最大的一次是在1931的江準大水,造成了800,00至4,000,000人喪命。而湖底噴發 雖然 發生率沒有洪水還有海嘯高,但是被記錄在冊的也是有兩起。都是在1985年左右。而最後一個 海嘯 也是 水災種類裡面 比較常發生的一種水災。著名的有 2004年 在印度發生的海嘯。造成了20多萬人罹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大自然所帶來的災難永遠都是最恐怖 也是最可怕的。


 

16

極端氣候

劉瀞營

極端氣候浩劫衍生的風險快速升高,全球各地城市均未能作出妥善應對計畫,癥結在於許多官員沒有清楚概念,不知道他們面臨的災難風險廣度和深度。在人口成長與移民驟升之際,這讓更多人暴露於威脅之中。世界銀行管理的世界防災重建技術協會(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發表最新報告警告,到了2050年,光是日益嚴重的河水氾濫與沿岸洪災,就威脅到13億人與158兆美元資產。問題在於許多城市官員沒有清楚概念,不知道他們面臨的災難風險範圍多廣、程度多嚴重。舉例來說,阿根廷沒有火山,卻多次遭受智利噴發的火山灰波及。非洲國家馬拉威2009年遭到地震侵襲時,也讓當地人措手不及。世界防災重建技術協會風險管理專家辛浦森(Alanna Simpson)說:「沒有很多人想到非洲大陸可能發生地震。」

一項國際科學評估指出人類的活動不僅導致了全球暖化,更於近十年增加了全世界的極端氣候事件,而如果溫室氣體繼續排放,未來的情況只會更糟。但目前極端的天氣事件充滿了不確定性,科學家不能將特定的乾旱或洪水歸因於全球暖化,他們也難以對時常出現的災害,比如熱帶氣旋,去預測它們的風險。天氣災難所造成的傷害正在增加,然而我們只能說這和人口上升以及氣候災難的特性有關。氣候變遷也許是原因之一,不過單一案例不能證明甚麼。 人類的作為可能造成了極端的氣溫與極端的降雨,然後按照一些氣候模型與物理去預測的話,這些現象可能會隨著溫室氣體的增加而越來越劇烈,其中也包括了颶風風速的增加、乾旱程度更嚴重、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但即使極端氣候事件增加,造成經濟損失的主因仍不是氣候災難本身,是由於有越來越多的人暴露在氣候災害的威脅之下

-------------------------------------------------------------------------------------------------------------------------------------------

 

                             再生能源與我們         (楊小津)

    因為氣候的變化以及我們的生活模式的改變,能耗的增加,使用使得能源問題進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人類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改變世界,創造我們需要的東西。因此很多人在可利用的資源日益減少的今天,將眼光落在再生能源上,這個想法很好,但是並不足夠,開拓新的能源製造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再生能源也有它自身的問提。從一個概念的產生到一個可行、穩定的能源製造方式的使用中間要經過很常的時間。而且根據一些媒體的講述來看,利用太陽能發電等等這些再生能源,成本很高。那麼就是說,這種方法也許並不可靠,我們應該做些甚麼呢?在可信的發電方法產生之前,最實際的做法就是節能。在盡可能的範圍內,使用環保和分享的方式替代不必要的消耗。其實這種機會很多,你想過嗎?

很多人每天都會找時間去健身,但是上班不管多遠都要開著私家汽車去,原因只是因為方便,但又常常抱怨在上班途中很擁擠,路況很不好,那麼在抱怨之後,你做了甚麼呢?等著明天繼續抱怨嗎?其實我們可以採用比較積極的方式來面對這個問題,比如說: 有沒有想過使用『car pool』的方法呢?

    這樣不但可以節省能源,也可以多一些時間和別人交流, 把因為忙碌而造成的感情疏淡問題改善一下,還可以緩解交通的壓力問題,利人利己。當然,有利必有弊,很多人會覺得不方便,私人空間不想讓別人介入,甚至有人覺得不需要和不熟悉的人聊天,那是浪費時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都屬於習慣問題,把自己的節奏放慢一些,從欣賞的角度,去關注你周圍的人,在共乘之餘,嘗試不同的生活模式,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會獲得節約的能量,它可以讓我們做成更多的事情,為甚麼不可以試試呢?


 

極端氣候(李清清)

     我知道大家都有發現近幾年天氣的溫度一年比一年高。新聞,電視裡面也在播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的冰川在慢慢融化,企鵝和北極熊等動物慢慢的已經失去的家園。我覺得天氣會變成這樣是有我們人類造成的, 在經濟科學越來越發達的世界,無論做什麼都逃離不了機器與運用大自然的材料。我個人覺得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工廠和起床排除的廢氣,人類大量的時候核能,砍伐樹木等。氣候的變化會造成很多的自然災害與人類健康的傷害。因為氣候的變化造成的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剝奪人類的性命。如:2004年印度的海嘯,2005年南亞大地震這些自然災害都是因為極端天氣帶來的。因為現在地球平區氣溫每年上升2度以後,大氣流將會發生改變。雖然不會讓人毀滅,但一定會造成很大的災害。


桃機危機——劉正淑

  氣候的變遷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今年 有時候一天或是一個星期以內就可以體驗,春夏秋冬四季。而今年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最近的桃源機場淹水的問題,不過就是下了一場大雨,  就讓機場淹水、停電,班機延誤,就連機場周邊道路也連帶受影響,大塞車。這明顯的顯現出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害。

氣象預報指出,今天就遭到暴雨襲擊,更造成桃園機場淹水與桃園降下豪雨,中央氣象局指出,梅雨季的鋒面本來就容易有短時間強降雨,今早這波鋒面中的對流系統移動較慢,桃園的蘆竹、大園、觀音等地上午最大時雨量超過80毫米,目前累積雨量最多的也是蘆竹、大園、觀音,都超過150毫米,才會造成這些地區淹水。從這邊看出我們對地球的危害已有多大,已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氣候,及帶來的災害。

 

 


桃園機場危機事件 陳瑞琪 應華106

 

  有關於桃園機場因為下大雨而出現大水災的事件,我認為政府以及機場的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責任。首先,政府在出事之後,其處理的態度以及表現都是讓旁人感到失望。出事之後,公然先去問責處長,而不是先集中讓處長先行處理解決機場的危機,這一點其實我覺得在時間上不應該先以這一項事情為優先,反而可以在過後才進行問責的行動。然而,處長只有指派了下屬去處理問題,但這些所謂的負責者都是從台北出發,而當時在桃園機場已經塞滿車子,根本無法從高速公路到達現場。讓處理的負責者沒辦法到現場指揮。雖然如此,我相信在機場裡應該也會有職位較高的能夠進行指揮的行動,為何處理了大半天還是一堆問題呢?例如︰行李隨水飄流,車道都是水,第二航廈停電等等,我認為機場本身的管理和設計也出了問題,導致機場遇上如此特別的災難時無法自行處理吸收。

 

    事實上,我認為在國際地位上擁有重要位置的桃園機場不應該在這些事情上失當。像香港國際機場,人流量與航班一天來回都是很多很多的,但是遇上天氣不佳的情況,機場本身並不會有任何怪異的狀況出現例如淹水,因為排水道常會檢查,而且颳風天也因為機場架構穩健所以不會有任何問題,而且,更不會有停電的情況出現。

 

    一個機場「停電」我認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不光是照明、機械的運作會出現問題,也有機會會造成罪惡的發生等等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機場本身的應變系統是如此的不好,那麼為什麼一直沒人去管呢?或者是為什麼要選擇把排水道塞住,給自身增加麻煩﹗有見及此,我認為政府很應該檢討對機場的設計跟管理,並且應該制定出一套冷靜的應變處理方式,而不是再遇上同樣的事情,指揮的人完全沒辦法進場,這樣我覺得也未免太失敗。 

----------------------------------------------------------------------------------------------------------------------------------------------------------

                                                                                                            新能源政策 應華三甲李玲萱

    記得在國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石油在未來四十年內將會枯竭的警告,如今已經過了大約十年,人類對石油的依賴依然很深。科學家們甚至在開發出在各種嚴苛環境下的都能開採石油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有人往替代能源科技的開發努力,但是目前主要成熟的幾項替代能源都有其弊端-

1.太陽能發電受天候限制,太陽能板的某些金屬成分其實含有劇毒、太陽能板需要設置的空間。(台灣已經地狹人稠,並沒有太多多餘的土地可供利用)

2.風力發電機造成噪音汙染、鄰避效應。

3.生質能源以農作物作為原料,排擠到(當地或全球)糧食需求。

4.核能發電有核輻射污染的疑慮

5.水力發電與潮汐發電相對之下較無明顯缺點,然而發電量佔台灣總電量少於5%

6.台灣北部曾運營過地熱發電廠,但是因為地熱規模太小供電量不符經濟效益最終停擺。

有時候我還是會看到一些看起來非常完美的替代能源方式,例如:氫。使用氫電池的車,能量轉換效率高,產物是純水,非常乾淨。

但是我覺得除了科學家努力在實驗室裡研發出拯救人類未來的新能源之外,人們是不是意識到不能再繼續浪費下去了呢?

人們的生活習慣是不是節能?消費習慣是不是環保?或是使用一些技術來減緩生活對環境的衝擊?

我就讀過的國小,是一棟綠建築。http://eem.pcc.gov.tw/node/31858

當時聽老師介紹校園裡的太陽能發電跟雨水回收淨化的系統時真的非常興奮,我以為長大以後像學校這樣的綠建築會到處都是,人類靠著智慧設計出舒適又與環境和平共處的房子。但是綠建築的蓬勃發展似乎侷限於政府的公共設施,綠建築在最初設計時也許較為昂貴,但是這樣的房子在其他空調、燈光等電費上的節省是永續的,私人住家跟公司企業才是台灣建築的大多數,卻少有綠建築。

我認為至少往後興建的房子,政府應該要提高誘因,讓綠建築普遍。


桃機淹水、極端氣候-心得- 應華106劉方琦

 

     近年來,氣候變得越來越詭異,不時有新聞報導異常的天氣或自然災害,像是氣溫突破幾十年來的高/低溫,或者是水災、旱災等,今年桃源機場的新聞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2016年的6月3日,因為鋒面南下,埔心、蘆竹和觀音三地落下近一百六十毫米暴雨,導致桃園機場周遭大淹水。這則新聞一出便引起譁然,各家媒體紛紛開始追查桃園機場的設計疏漏以及交通部長的應對措施,人們只將目光放在人為的疏失上,卻忘了尋找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這場異常的暴雨。

 

     在台灣,下雨昰很常見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間短一點的,有午後雷陣雨或是其他因對流而產生的自然降雨;時間長一些的,有颱風、梅雨季的降雨,台北的冬季更是連月籠罩在雨中。這次的暴雨發生在六月,六月剛好是梅雨季發生的範圍,然而,以往的梅雨都是綿綿細雨,而且下雨時間也是斷斷續續的,不像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它的降雨強度遠大於一般的梅雨,且降雨時間也是一下就兩小時。如果再更進一步搜尋2016年6月的天氣,就會發現其實在前幾個月在亞洲地區就已經有各種暴雨以及水災的情況出現,像是日本北海道六月下雪、中國南方暴雨、水災頻傳等現象,這些都是以往所沒有的異常情況,而這種異常狀況似乎是環境給予人類的警訊,警告人類應立刻著手於環境的維護,不要等到環境崩潰了才開始想辦法。

 

     隨著氣候異常、各地不時有災害的消息傳出,人們也漸漸查覺到氣候的異變,並且逐漸將更多目光聚焦在環保以及能源發展上,因為氣候的異變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人類為了發展經濟活動,毫無顧忌地消耗資源,甚至是合成許多自然界不存在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被自然分解的化學物質,而核能發電過程中的輻射以及其殘留下來的物質就是無法在短期內被自然分解,且對動植物和環境有極大危害的物質,它的危險性在日本的福島核災中已再一次被驗證。核能的使用一直是有爭議的,有的人認為只要控制好輻射汙染物、不要造成汙染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發生像日本一樣的情況呢?台灣也是屬於地震高發的地區,目前我們也還無法準確預知地震發生的地點和規模,核電廠也不知道有沒有配套的相關措施,種種未知讓核能的使用像一場賭博,地震過了,核電廠沒事,我們就平安度過;一旦有事,就會是非常棘手的情況。因此,尋找新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環保、無核也勢必會成為未來的新趨勢,而慶幸的昰,我們的政府有意識到這點,也嘗試著往這個方向前進。


 

桃機淹水 英語105 程禹縈

 

根據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指出,機場內部的排水是有獨立的排水系統,桃園機場周邊也並非「市區排水系統」,而是農田排水和區域排水。而這次機場淹水是因為短時間大量降雨造成,雖然和較長時間的降雨型態不太一樣,淹水的範圍和程度也會有差異。但是以日降雨為模擬條件的淹水潛勢也一定會顯示出相對的淹水風險程度高低。桃園機場和桃園市政府並沒有委託過專業團隊進行過淹水的模擬,對這樣子的降雨結果掌握不足,緊急應變能力也低落。依據交通部的了解,防水閘門沒有即時啟動,也沒有事先布置好足量的抽水機待命。

 

除了機場本身的排水系統有問題外,隨著未來機場擴建與周圍土地開放使用,區域排水系統維護必須徹底檢視和重新設計。因為不論是中央、地方政府或是民間的開發計畫常常忽略當地排水的能力,導致土地過度利用,導致排水系統無法負荷多出來的逕流

 

 



40121134L 程禹縈 英語系 四 甲 F  
40285103I 劉方琦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119I 李玲萱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124I 陳瑞琪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133I 李連君 應華系 三 甲 M 未出席

40285130I 劉正淑 應華系 三 甲 F 未出席

40285136I 王美婷 應華系 三 甲 F  
40285224I 陳玉水 應華系 三 乙 F  
40285228I 合瓊玲 應華系 三 乙 F   未出席
40285230I 劉營 應華系 三 乙 F   未出席
40385222I 楊小津 應華系 二 乙 F  
40385231I 李清清 應華系 二 乙 F   請假
40385233I 李鴻清 應華系 二 乙 F 請假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